Electronic Engineer Discuss

View: 10733|Reply: 0
Print Prev. thread Next thread

(ZT)使用频谱分析仪容易犯的错误分析

[Copy link]

19

Threads

20

Posts

103

Credits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Credits
103
Jump to specified page
1#
Post time 2016-5-13 14:49:10 | Show the author posts only Reply Awards |Descending |Read mode
Edited by Zoro_95528 at 2016-5-13 14:53

            当设备不能满足有关的电磁兼容标准时,就要对设备产生超标发射的原因进行调查,然后进行排除。
            在这个过程中,经常发现许多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,仍然没有排除故障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诊断工作陷入了“死循环”。这种情况可以用下面的例子说明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假设一个系统在测试时出现了超标发射,使系统不能满足电磁兼容标准中对电磁辐射的限制。经过初步调查,原因可能有4个,它们分别是:

            1:主机与键盘之间的互连电缆(电缆1)上的共模电流产生的辐射
            2:主机与打印机之间的互连电缆(电缆2)上的共模电流产生的辐射
            3:机箱面板与机箱基体之间的缝隙(开口1)产生的泄漏
            4:某显示窗口(开口2)产生泄漏

            在诊断时,首先在电缆1上套一个铁氧体磁环,以减小共模辐射,结果发现频谱仪屏幕上显示的信号并没有明显减小。
            于是试验人员认为电缆1不是一个主要的泄漏源,将铁氧体磁环取下,套在电缆2上,结果发现频谱仪屏幕上显示的信号还没有明显减小。结果试验人员得出结论,电缆不是泄漏源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于是再对机箱上的泄漏进行检查。用屏蔽胶带将开口1堵上,发现频谱仪屏幕上显示的信号没有明显减小。
            试验人员认为开口1不是主要泄漏源,将屏蔽胶带取下,堵到开口2上。结果频谱仪上的显示信号还没有减小。
            试验人员一筹莫展。之所以会发生这个问题,是因为试验人员忽视了频谱分析仪上显示的信号幅度是以dB为单位显示的。下面我们看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假设这4个泄漏源所占的成分各占1/4,并且在每个辐射源上采取的措施能够将这个辐射源完全抑制掉。则我们采取以上4个措施中的一个时,频谱仪上显示信号降低的幅度ΔA为:

            ΔA=20lg(4/3)=2.5dB
            幅度减小这么少,显然是微不足道的。但这却已经将泄漏减少了25%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正确的方法是,当对一个可能的泄漏源采取了抑制措施后,即使没有明显的改善,也不要将这个措施去掉,继续对可能的泄漏源采取措施。
            当采取到某个措施时,如果干扰幅度降低很多,并不一定说明这个泄漏源是主要的,而仅说明这个干扰源是最后一个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在前面的叙述中,我们假定对某个泄漏源采取措施后,这个泄漏源被100%消除掉,如果这样,当最后一个泄漏源去掉后,电磁干扰的减小应为无限大。
            实际这是不可能的。我们在采取任何一个措施时,都不可能将干扰源100%消除。泄漏源去掉的程度可以是99%,或99.9%,甚至99.99以上,而决不可能是100%!
            所以当最后一个泄漏源去掉后,尽管改善很大,但仍是有限值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当设备完全符合有关的规定后,如果为了降低产品成本,减少不必要的器件,可以将采取的措施逐个去掉。
            首先应该考虑去掉的是成本较高器件/材料,或在正式产品上难于实现的措施。如果去掉后,产品的电磁发射并没有超标,就可以去掉这个措施。通过试验,使产品成本降到最低。

Reply

Use magic Report

You have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Login | Register

Points Rules

Dark room|Mobile|Archiver|Electronic Engineer Discuss

2024-4-19 19:23 GMT+8 , Processed in 0.144858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Quick Reply To Top Return to the list